多彩非遗让生活更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述
  • 作者:
  • 时间:2023-08-23
  • 点击:626
  •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讯 (记者 张路)库车民歌、帕拉孜纺织技艺、刀郎麦西热甫……这些丰富多样、具有浓郁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被更多人熟知。这些历史的沉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让各族群众近距离感受到阿克苏的非遗之美。

近年来,地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让非遗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

  非遗活态保护传承

今年6月,地区农民画画家参与绘制蕴含阿克苏风情的 “浙里石榴红 共绘亚运梦”民族(农民)画长卷在杭州亚运会倒计时百天宣传活动中亮相,并捐赠给杭州亚组委,由杭州亚运会博物馆收藏。

“我们团队创作的《幸福刀郎·喜迎亚运》,表达了对亚运会的期盼。”阿瓦提县刀郎农民画画家乃比江·阿不都热合曼说,在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的帮助下,阿瓦提县农民画还印在了丝绸上、装饰盘上,成为“阿克苏好礼”之一,走进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成为宣传推介阿克苏的亮丽名片。

阿克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美术、音乐、舞蹈、技艺等领域,目前地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7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自治区级项目27项、地区级项目65项、县(市)级项目470项。

地区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地区文化馆(美术馆)合署办公,打造300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厅,馆藏展品130余件,有效填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展览空白,做到非遗工作有机构管、有人抓、有平台展示。地区及各县(市)坚持每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培训班,同时选派优秀传承人赴自治区、援疆省市深造,支持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开展“师带徒”传习活动,提升传承能力和水平。

  非遗项目走出“深闺”

慕萨莱斯有“中国葡萄酒活化石”之称, 2007年,阿瓦提慕萨莱斯酿造工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

曾经,慕萨莱斯多为小作坊加工,产量少、季节性强,销售渠道局限于南疆。近年来,阿瓦提县不断规范酿造工艺,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参与慕萨莱斯制作。新疆丝路刀郎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涛说,目前慕萨莱斯不仅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还带动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慕萨莱斯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为了让更多人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保护意识,地区以天山南北贺新春非遗民俗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活动为抓手,积极组织开展非遗知识讲座、非遗展示进校园、非遗进乡村等系列活动,吸引在校学生、乡村青年加入传习非遗项目“学徒”队伍;制作推出阿克苏好地方《非遗之美》系列短视频,为全国网友奉上了可看、可听、可感的非遗盛宴。

此外,地区积极引导具有开发前景的非遗项目转化为市场主体,从政策、用地、人才、资金、营销等方面予以扶持,培育非遗项目产业化聚集地10个,非遗项目年产值2180万元左右。

  “非遗+”推动产业发展

红色的围脖、雪白的身体、背上两只小驼峰,这是阿克苏非遗文创产品中的“明星”柯小驼,它的形象被粘贴在柯坪木勺、薄皮馕等产品的包装箱、包装盒、包装袋最显眼的位置,成为柯坪县众多文创产品和系列农副产品的重要文化符号。

地区深入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建立“阿克苏非遗礼物研究中心”,研发具有非遗文化内涵、体现地域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旅游产品,打造阿克苏“非遗文化新名片”。鼓励各县(市)创作、包装城市非遗IP,用文化赋能城市发展。同时,积极推进“非遗+乡村振兴”工作,如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在推动民族手工乐器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壮大民间艺人、手工艺品制作者队伍,既让更多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又发展壮大了传承人队伍。

地区还积极探索“非遗+旅游”融合路径, 大力推进库车大馕城、沙雅县“印象沙雅”文旅街区非遗店面等一批特色民间文化保护区建设命名工作。稳步开展非遗特色旅游创建,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传统村落、美丽休闲乡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面推进“非遗特色文化村”工作。

致力于“非遗+品牌”建设,地区打造了慕萨莱斯品牌、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品牌、铜器制作品牌等5个地域品牌,开展各项非遗文化活动,加强县(市)间非遗文化沟通交流,将各县(市)非遗特色文创深度融合,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使本地特色文化更鲜明、更具影响力。